农村致富网

[科技苑]为什么要把土豆主食化

  怎么把土豆主食化?[科技苑]为什么要把土豆主食化20150804。别拿土豆不当干粮,土豆当饭,看起来很美,但实现起来却并不那么乐观,那是什么原因让普通百姓不乐意把土豆当饭呢? 1.健康派:觉得土豆没营养,长期吃会影响健康? 2.美容派:认为吃土豆会增肥长胖 影响身材? 3.技术派:担心土豆不容易保存,会坏,而且土豆味道和形式单一,不知道当饭怎么吃? 4.生产派:为什么选土豆当饭,不选红薯?
  然而不管国外怎么吃土豆,也不管它有多少营养,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土豆也就只是蔬菜而已。在我国,95%以上的土豆作为蔬菜鲜食,很少作为主食吃。

  而如今我国开始提倡土豆主食化,除了因为土豆本身适合做主食,还有一些深层次的原因,但这些原因大多数的人都不太了解。那么土豆变身成主食的那些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记者特地到我国的第二大土豆产区——甘肃省一探究竟。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的研究员王一航告诉我们,甘肃省可以说是全国马铃薯生产大省,据2012年统计甘肃马铃薯面积1067万亩总产是11197万吨,在甘肃马铃薯过去,是靠它填饱肚子,现在是靠它发展经济。

  在王一航看来,土豆能被选中做主食,因为它有很多先天的优势,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抗旱。甘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气候干燥,年均降水量只有300毫米左右,最少的地区一年的降水量才只有42毫米。

  历史上很有名的一句话叫做“陇中苦甲天下”指的是甘肃的中部地区,那些地方整个是缺水生产条件很差非常干旱,是十年久旱而且是十年十虫害,年年都有虫害发生。

  这样的地方,很多粮食作物就连生长都困难,可土豆不光能长,产量还不错。同样一个地方,小麦最多亩产五六百斤,土豆却能亩产四千到八千斤,同样是旱作物,产量为什么会悬殊这么大呢?原因就在于土豆更抗旱。土豆播种时用的是微型薯或者块状的种薯,个体较大而且自身含水量高达百分之六七十,发芽出苗不需要从外界获得水份。

  实际上马铃薯发芽出苗有它自身种薯带的水份就够了,它在恶劣的环境下照样能够发芽照样能够出苗生长。

  而小麦就不一样了,小麦的种子小而且含水量只有百分之十几,必须要从外界获得水份才能发芽出苗。正因为如此,土豆能在播种季都不下雨或没法浇水的地方活下去,而小麦就不行。

  事实上,除了甘肃,在我国还有很多先天性干旱缺水的地方。包括东北华北的北部,还包括西北、四川云南贵州这一带。这些地方共同的特点就是干旱时间长,土地瘠薄而且气候冷凉,除了种土豆外,就连同样抗旱耐的红薯也不行。

  红薯喜热,只能在南方种植,而干旱的地区大多偏北,所以适合喜欢冷凉的土豆。土豆作主食的第一个深层次原因就是它适合我国大面积先天性干旱地区种植,能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

  而第二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土豆能帮助调整种植结构,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在我国,有些地方急切需要进行种植结构的调整。

  华北漏斗区是指以河北部分地区为主,从河北保定、石家庄、河间,沿冀鲁豫三省交界线,南至河南北部安阳、新乡一带南北向的不规则长型区域,由于多年的地下水超采,导致这片区域地下水资源紧缺。

  漏斗区的地下水已经不多,但这一片种的又是需水量较大的小麦。这一地区冬小麦的生长期,从每年的9、10月份到第二年的5、6月份,前后长达8个多月。这么长的生长期,需水量自然就大,而且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人工灌溉。

  小麦播种之前要给它沃底,要给它灌水,然后呢,冬前,要给它冬灌,然后过了春节以后,返青以后要给它返青水。小麦的需水量较大,这就需要优化种植结构,因地制宜推进种植结构调整,土豆是其中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它在三四百毫米的降雨量的地区都不需要灌水就能够自然生长,完成生长,而且还有不低的产量。

  土豆的生长季节短,其生长最低需水量只要350毫米,而华北地区的年均降雨量有600毫米,光雨水就够土豆生长了。在有效降雨充足的华北,土豆基本不需要人工灌溉,在特定区域内替代小麦种植,能保护环境资源,大量减少地下水的开采,这样能让当地的生产和生活可持续发展下去。

  土豆能被选中做主食的第三个深层次原因就是高产。由于种植方式的粗放,目前我国土豆的平均产量还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

  国内马铃薯单产水平是一吨多一点,这个增长空间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粮食增产的压力。根据有关数据显示,到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的增量将达到1000亿斤以上。但受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的影响,小麦、水稻和玉米要继续增产的空间已经很小,而且增产的难度大,成本也越来越高。要想保障中国人的饭碗,需要开辟增产的新途径,而土豆有很大的增产空间,如果种植结构调整了,土豆种植面积增大,亩产由一吨多增加到两吨,那么我国每年粮食增加1%的刚性需求就能得到满足。

  目前,在不挤占其他主粮的种植面积的情况下,我国已经在北方的旱作区以及南方的冬闲田加大推广土豆种植的力度。